大眾對空氣凈化器從認知到熟知再到接納,是從霧霾嚴重的那幾年。2019年中國的霧霾會面臨怎樣的挑戰呢?在2019新年的剛開始,北京市便啟動了兩次空氣重污染橙色預警。這也給今年的兩會對津京冀地區空氣污染治理的關注進一步的升級。
找到霧霾的原因,是重中之重,只有“對癥下藥”才會有成效。全國政協委員、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指出,有兩千多名全國一流的大氣、氣象等科學家,通過近6個億的基金研究,找到了霧霾的原因,即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偏重。
有很大部分的高能耗、高排量的企業密集的分布在京津冀地區,導致這些地區的大氣污染排放量是全國平均的4倍左右,遠遠的超過了大氣環境的容量。想要呼吸健康空氣,獲得藍天白云全部都是靠風,風一來霾就走,風一停霾回來,這種“游擊戰”打的人們心力交瘁。
是什么原因讓京津冀地區產生結構偏重呢?
在計劃經濟的時代,結合當時的社會經濟情況和自然地理條件進行生產布局,促進了保定、石家莊、邢臺、邯鄲、安陽等京廣鐵路沿線城市工業的迅速發展。人們主抓生產,卻沒有預見到這些高能耗高排量企業在帶動經濟增長的同時,也帶來了重型污染。另外,還有一些小產業規模,由于規模小技術水平和環境治理能力較低,也是需要進一步調查研究,是否要進行關閉。
經濟和環境是一把雙刃劍,50年前人們沒有意識到空氣污染的重要性,一味地強調發展經濟來提高居民的收入改善生活水平。把握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一個實踐與認識的過程,現在我們就要為環境污染買單。
在上個世紀90年代,北京的經濟持續發展,一年里霧霾天數也在持續上升。北京因空氣污染在1993年申辦第27屆奧運會因兩票之差輸給了悉尼,這一打擊讓政府相關部分痛下決心改善北京的空氣質量,也推動了空氣質量監測信息的公開,人們也逐漸意識到空氣污染帶來的危害。
隨后,中國政府實施了“藍天計劃”,通過一系列的改善措施爭取在北京奧運會之前,將北京的空氣質量藍天天數達到245天??上驳陌l現,北京藍天數量在不斷增加,北京PM2.5質量濃度均值依從2013年的90微克降至2018年的51微克。越接近本底值,進一步改善的難度就會越大。
既然重污染成因搞清楚了,也采取了很多針對性措施,為何重污染天氣仍舊說來就來?
經過多年的大力整治,在本世紀初的十年里,北京的工業排放和燃煤迅速下降,然而污染的來源卻轉向了機動車。這也意味著北京空氣污染的結構發生了改變,細顆粒物所占比例在不斷升高。